
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成立于2000年7月。該室成立以來,在我國信息化與互聯網的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我國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的重鎮之一。研究室科研工作的特點,主要包括:
1.以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深度和廣度兼顧
持續跟蹤研究中國信息化與互聯網發展前沿動態,研究內容涵蓋數字經濟、共享經濟、通證經濟、平臺經濟、電信法、電商法、互聯網競爭與反壟斷政策、數據立法、大數據經濟、直播經濟、新基建、新零售、電子商務、電商扶貧等多個領域。在基礎研究方面,近年該室研究人員相繼發表了出版專著有《和諧社會與信息化戰略》(2014)、《信息化與網絡經濟:基于均衡的效率與效能分析》(2015)、《分享經濟:壟斷競爭政治經濟學》(2017)、《網絡經濟:內生結構的復雜性經濟學分析》(2018)、《信息化對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影響研究》(2018)、《平臺經濟理論與實踐》(2018)、《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競爭分析》(2019)、《海爾管理學:原則與框架 》(2019)。
2.以問題為導向展開研究,以目標為引領形成成果
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抓住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的應用學科特點,以應用研究為主,針對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并在核心期刊發表各類論文多篇,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科技日報》等報刊上發表多篇與應用研究相關的文章,撰寫了大量智庫類文章,其中數字經濟領域的文章獲中央主要領導批示。從主要研究課題來看,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委托的數字經濟領域課題居多。近年參與的應用課題研究主要包括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直播經濟、電商扶貧、新零售、數據資產、互聯網科技企業創新、超大型互聯網企業發展等。
3.堅持開放合作和靈活的研究機制,實現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有效協同
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在研究所領導下,積極探索靈活開放辦研究室的路子。2002年3月,經院正式批準,以該室為基本班底,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該中心采取“官、產、學”相結合的組織結構,在當時的全國企業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和聯和運通投資公司的資助下成立。近年,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依托“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對外申請和承接了一系列研究課題,與國內主要互聯網科技企業建立了密切合作研究機制,形成了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的有效協同,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組織了許多有影響的學術活動。這一靈活的運行機制在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的研究工作和學科發展中,極大提高了其研究影響力。
4.高度重視前沿業態和技術研究,建設進取、專注、合作、互補的研究團隊
信息化與網絡經濟領域的實踐發展之快有目共睹,從而給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帶來一系列挑戰:一是研究內容的開拓性,許多研究對象是新的,缺少前人雄厚的研究基礎、研究方法可供遵循,往往需要建立自己的基礎性的研究框架;二是研究對象的多變性,要求研究人員必須保持開放的思維和敏銳的眼光,長期不斷跟蹤和及時更新所積累的知識和相關的研究資料;三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問題導向為主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有開闊的視野和多學科融合的知識。為此,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需要有一支開拓進取、專注求實、優勢互補、人員相對穩定的隊伍。
未來,信息化與網絡經濟研究室擬從以下三條主線進一步開展學科建設和研究工作。
1.數字經濟發展。重要是深化某些有過長期跟蹤研究和成果積累的領域,如電信、互聯網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等,和有過開拓性探索的新業態新模式新領域,如文化創意產業、電子商務服務業、數據服務業等,未來將繼續對數字經濟開展深入且廣泛的研究,特別關注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轉型、融合與業態創新方面的課題;
2.信息科技應用。重點擬放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新業態、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繼續以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平臺,拓寬與相關部委、業內機構、教育和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參與政府戰略與政策咨詢、起草相關文件、聯合召開或參與專題研討會、合作研究和學術互訪等形式,拓展思路,取長補短。爭取再形成一、兩個可支持該室長期持續研究的支柱性和導向性課題。
3.學科基礎建設。圍繞技術經濟學下的重點分支學科的“信息技術經濟學”展開深入研究,充分結合數字經濟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結合研究生院的專業課教學,積極爭取形成數字經濟系列專著。
研究室主任:姜奇平(研究員)
成員:李文軍(研究員)、葉秀敏(副研究員)、周 紅(助理研究員)、左鵬飛(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