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以來,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推動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自身的發展和對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融合將衍生出全新的經濟社會組織運行模式,對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研究方法及范式都會帶來新的課題和沖擊。2020年1月,經院人事局批復,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將原“數量經濟理論方法研究室”改組為“數字經濟研究室”,旨在順應上述趨勢,為豐富現代經濟學理論及實證研究方法提供組織保障。
改組之前的5年多時間里,原數量經濟理論方法室圍繞“大數據與數字經濟”開展了持續的跟蹤和探索,撰寫了一批學術論文、理論文章和內參要報。2018年以來,以研究室團隊為主要力量,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宏觀大數據建模和預測研究(7199147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新一代信息技術影響增長動力及產業結構的理論與經驗研究(7187314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數字經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18AZD006)”、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國情調研項目“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背景下的機器人替代戰略實施狀況調研”等縱向課題,以及財政部政策研究室重點課題《數字經濟增加值測算及財稅支持政策研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體改司委托課題《培育和發展數據要素市場研究》、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新時代國家安全和數據安全理論構建》等外部委托課題。
改組后的數字經濟研究室定編7人,現有在編研究人員5人,其中,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2人,另有在讀博士生7人、博士后若干。數字經濟研究室主要圍繞以下方向開展研究:
1.數字經濟的統計測度,從技術-經濟特征出發,確定數字經濟的內涵、邊界,探索衡量數字經濟規模及發展水平的測度理論及方法框架。
2.數據要素相關的基礎性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在數據要素技術-經濟特征梳理基礎上,圍繞新業態新模式中涉及的數據確權、數據流動、數據交易、平臺治理、內容監管、技術倫理以及數據要素對增長分配影響等關鍵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
3.大數據分析與經濟學研究范式,主要從方法論角度探索在實證研究中如何將大數據分析方法與傳統的經濟計量和統計推斷相結合,探索實證經濟學研究的新范式。
4.數字經濟與經濟增長,從理論及經驗分析角度研究數據信息作為新的關鍵要素對宏觀全要素生產率、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的影響;并結合中國消費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發展演進實踐,從實證角度展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狀況,把握其內在規律和趨勢。
5.新業態新模式的經濟學解釋與數字治理及政策研究,主要對從微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等角度,對由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據要素為支撐而衍生出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進行解釋。
6.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中的經濟社會沖擊與應對,圍繞數字化轉型帶來的經濟社會結構性變化,從數字包容性、創新、就業、教育等多個角度探索如何幫助個人、組織和社會進行數字化轉型,包括縮小數字鴻溝、培養數字人才、改善勞動力技能等方面。
7.數字時代的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數字貿易,從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的角度對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新路徑、新模式與新格局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探索從傳統貿易向數字貿易轉型的新形式,研究數字技術對全球貿易構成的影響,涉及數字貿易的業態發展、利益分配、規則治理、競爭力測度等問題。
研究室主任:蔡躍洲(研究員)
成員:趙京興(研究員)、李新忠(研究員)、馬曄風(副研究員)、沈梓鑫(副研究員)